【美容技巧】头部的形态结构
沙宣学校告诉您:头部的形态结构
头部在人体的最上方,与颈部相连。两者的划分是:前面以下颌骨下缘为界,向后划线连接乳突尖端,再向后连项上线、枕外隆突,此线上方属于头部。
头部又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,脑颅位于后上方,面颅位于前下方。两者的区别是前方以眉弓为界,向后沿颧弓、耳根上方,再经乳突尖端,到项上线、枕外隆突,此线的下方属于面颅。
头部有许多明显的体表标志(如图1),对观察头部的形态有重要作用,主要的有:
图1
1、脑颅部分
①眉弓
在体表为眉毛所覆盖,由额骨下缘形成的条状骨性隆起。
②颗弓
位于外耳道开口前方的水平线上,全长约三横指,可清楚地摸到。
③乳突
位于耳垂的后方,为一圆锥形隆起。
④项上线
为沿乳突向后摸到的骨嵴。
⑤枕外隆突
为枕骨向外隆起的部分。
2、面颅部分
①眼眶
在眼睛周围可摸到的骨性结构。
②鼻骨
为面部正中位置向前下方向的骨性隆起。
③下颌角
为下颌骨最后下方突出的部位。
④颏结节
为下颌骨最前下方突出的部位。
⑤颧骨角
在颧骨的前下方隆起处,相当于“面墩”的下缘。
⑥颊面隆凸
为面部两颊最突出隆起的地方,由颧骨形成,此部位常称为“面墩”。
头部的形态近似一个球体,两侧较扁,前面因为有眼、鼻、口等器官,形态变化较大,后面基本上呈圆球形(见图2)。
图2
人的头相和颜面外形,主要由颅骨决定,肌肉起次要作用。颅骨大部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,统称为头颅骨。根据头颅骨的形态特征,一般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两部分。脑颅骨位于后上方,由8块颅骨构成,即额骨、蝶骨、筛骨、枕骨、颞骨和顶骨,其中后两者各为1对。它们共同围成颅腔以容纳和保护脑翻,面颅骨位前下方,共有15块颅骨,即上颌骨、腭骨、颧骨、泪骨、鼻骨和下鼻甲骨各1对,下颌骨、犁骨和舌骨各1块。头颅骨的形态(见图3)。
图3
颅腔的顶面由顶骨和额骨、颞骨、枕骨的各一部分构成。颅腔的底面主要由额骨、筛骨、蝶骨、颞骨和枕骨所构成。额骨与顶骨之间有近于横位的冠状缝。左右两顶骨之间有矢状缝。顶骨与枕骨之间有人字缝。
额骨、颧骨、上颌骨、蝶骨、筛骨、泪骨等互相连结构成一陷窝状的眼眶。鼻骨、上颌骨、筛骨、下鼻甲骨和腭骨构成骨性鼻腔。骨性鼻腔由骨性鼻中隔分为左右两部分。上颌骨、腭骨及下颌骨构成骨性口腔。
额骨下缘隆起形成眉弓,其位置和趋向,对眉的位置和形态有一定的影响,颧骨大体上呈菱形。颧骨角和颧弓决定脸的宽度。上颌骨对口唇有很大影响,特别是颧骨与上颌骨交界的凹处,此外相当于体表鼻唇沟的位置。下颌骨决定脸的下部特征。
头颅骨的形态在一生中有许多变化,各有其特点,新生儿期脑颅骨远比面颅骨大,其比例为8:1(成人为4:1)。两眶之间的距离很宽,上、下颌骨不发达,没有牙齿,下颌骨平直无角,没有鼻旁窦,显得口、鼻较小。颅顶各颅骨之间的间隙尚未完全闭合,而由结缔组织膜所填空,称之为囟。颅骨在出生后的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:第一期由诞生至7岁,是成长期,此期颅骨生长发育较快,变厚变宽。第二期由7岁至16岁,为相对静止期,这个时期颅骨生长较缓慢,并逐渐出现男女差别,一般上男性的颅骨较粗壮,女性的颅骨相对较圆润。第三期由16至23岁,这个时期内鼻旁窦、乳突发育迅速,额部向前突出,下颌角向外展开。成年后,颅骨停止发育,基本上维持较稳定的状态,到了老年,颅顶上的骨缝愈合,随着牙齿的脱落、牙槽逐渐变平萎缩,面颅骨的垂直径变小,颅骨变薄,重量减轻(见图4)。
图4
头部的肌肉分为表情肌和咀嚼肌二部分。
表情肌属于皮肌、其肌纤维与皮肤相连,收缩时牵引皮肤,可作喜、怒、哀、乐等丰富的表情及开闭眼睛,口唇等动作(如图5、6),主要的表博肌有:
图5
(一)颅顶肌
包括成对的额肌和枕肌,额肌收缩时可以扬眉和使前额形成皱纹。
(二)眼轮匝肌
位于眼眶的周围,分布于上下眼脸的皮下,呈环形,主要作用是开闭眼睛。
(三)口周围肌
包括辐射状肌和环形肌。辐射状肌分别位于口唇的上下方,它们拉口角或使上下唇作向上或向下的运动,在口角的两侧有对笑肌,收缩时可使口唇产生微笑,在笑肌深面还有一对颊肌,紧贴口腔侧壁的粘膜,可使唇、颊紧贴牙齿,帮助咀嚼和吸吮。口轮匝肌呈环形,围绕口裂,收缩时闭口。
图6
咀嚼肌包括咬肌、颞肌、翼内肌和翼外肌(如图5、6、7)。
它们都止于下颌骨,参加咀嚼运动。咬肌、颞肌和翼内肌使下颌骨上提,产生闭口动作;两侧翼外肌同时收缩,可使下颌向前;颞肌后部肌束收缩可使下颌骨向后;一侧翼外肌收缩,可使下颌骨向侧方运动,若两侧交替收缩,可使下颌骨向左、右方向移动。
图7
对外形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咬肌和颞肌,咬肌起自颧弓的下缘和内面,向后下止于下颌支外侧面的咬肌粗隆,收缩时明显隆起,在体表可清楚地看到。颞肌起自颞窝,肌束如扇形向下会聚,通过颧弓的深面,止于下颌骨的喙突。
本文原创:北京沙宣 www.tecnohit.com |